索 引 號:
信息分類: 信息公開
發布機構:
發布日期: 2024-09-09 15:29
標題: 地熱能:我省能源體系新成員
文號:
時效:

地熱能:我省能源體系新成員

發布時間:2024-09-09 15:29 來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網
| | | |

陽高—天鎮一帶干熱巖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現場。山西經濟日報記者王佳麗攝

在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地熱+”綜合能源供熱示范工程已累計建成10余座“以地熱能為主、多能互補”的綠色能源島,供熱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在忻州、朔州,已初步形成溫泉康養旅游、工業利用等多元化利用方式;在運城市,已建成在用淺層地熱供熱(制冷)面積300多萬平方米;在天鎮縣,已建成高溫地熱能科研試驗示范電站,裝機容量580千瓦……

這一個個事例表明,地熱已經成為我省新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熱是地球內部所儲存的熱量,是一種儲量豐富、分布較廣、穩定可靠、清潔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利用的地熱資源主要包括天然出露的溫泉、淺層地熱能、中深層(水熱型、巖熱型)、干熱巖等4種資源類型。省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山西省地熱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我省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估算年均可開采資源總量約1.28億噸標準煤,占全國可采總量的18.28%,預期可制冷面積12.27億平方米、供暖面積6.67億平方米。其中,太原、忻州、晉中、大同、運城、朔州、長治和臨汾8市適合地源熱泵的適宜區、較適宜區面積約為4464平方公里,可供建筑供暖(制冷)面積約6.7億平方米。中深層地熱能資源分布廣泛,經前期勘查,全省已圈定地熱田57處,總面積約5.59萬平方公里。回灌條件下可開采資源總熱量相當于每年1.35億噸標準煤,占全國可采總量的7.25%。

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實現地熱高效開發利用是構建能源革命綠色引擎,推動山西從高碳高耗能的經濟模式向低碳高效模式轉型的重要一環。

位于運城市鹽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山西新源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最專業的地源熱泵生產制造與檢驗檢測企業,目前擁有國家專利31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7項。

該公司采用地源、水源熱泵技術,先后在運城市多個社區、醫院和村鎮實施了多個淺層土壤源/水源熱泵項目,提供了70萬余平方米的供暖制冷服務。

“與傳統的供熱相比,地源熱泵的能效比已超過1∶5.5,比用電和用天然氣供暖節能30%和40%。”山西新源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于群發表示,地源、水源熱泵技術的應用,在為持續鞏固擴大清潔取暖制冷成果、保障取暖制冷用能穩定供應、新增清潔取暖制冷改造等方面提供新方案的基礎上,也為不斷完善清潔取暖制冷長效機制,努力構建清潔高效、運行穩定、群眾滿意的清潔取暖制冷體系開辟了新途徑。

在冬季的天鎮縣谷前堡鎮水桶寺村,山西高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科研示范基地用透明的玻璃幕墻將棚內外隔成了兩個世界:外面冰天雪地,棚內綠意盎然。溫室里的草莓、小油菜長勢喜人。“基地以地熱能為熱源,通過地面及棚頂管道為室內立體式供暖,實現了地熱資源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基地負責人介紹。

2020年3月,省自然資源廳立項的“陽高—天鎮一帶干熱巖地熱資源預可行性勘查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探孔鉆探至地下1624米時,出水溫度高達160.2℃,成為我國中東部地區溫度最高、自流量最大、深度最淺的干熱巖資源之一。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天鎮縣此次發現的地熱資源,相當于13萬戶家庭1年的用電量。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以來,我省地熱能產業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得到了較快發展。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采用“以地熱能為主、多能互補”的清潔取暖方式,形成了政企合作、特許經營共謀發展、技術創新科學開發、政策扶持良性發展的開發模式;忻州地熱溫泉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則是充分發揮當地優越的資源優勢和地域優勢,形成集地熱開發利用與文化旅游、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經濟產業鏈……這些都為全省地熱能開發提供了經驗。

近年來,我省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方向具有多元化發展趨勢,專業化從事地熱供暖的市場主體從無到有。但總體上看,我省專業化從事開發利用的企業相對偏少,還需大力培育和扶持,形成多元化的市場格局,為地熱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4月18日,山西省地熱行業協會正式成立。該協會旨在為會員搭建地熱勘查及開發利用的政策、技術交流與服務平臺,發揮好政府、企業與社會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全省地熱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地熱資源以“中、低溫地熱資源”為主。按照《山西省地熱資源勘查開發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我省要著力打造晉北(大同市、忻州市)、晉中(太原市、晉中市)、晉南(臨汾市、運城市)三大地熱勘查開發利用基地,全面提高地熱勘查評價與開發利用程度,持續推動地熱能開發利用高質量發展,使其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根據《規劃》,至2025年底,達到“十四五”規劃開發利用目標后,每年可替代標準煤58萬噸(相當于3.5億立方米天然氣),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38.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約0.3萬噸,減少粉塵約0.5萬噸,減少煤灰渣約5.8萬噸。到2035年,三大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地熱資源在新能源中的占比大幅提高,地熱能在推動我省由傳統能源大省向新型綜合能源大省轉型作用更加凸顯,地熱能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王佳麗)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相關解讀
相關政策
相關稿件